“技大讲坛”第二十讲——日本自然灾害时的撤离行为特征及应急准备

来源:科研与校企合作部 作者:科研与校企合作部 点击数: 日期:2018-12-14 字体:

2018年12月11日,日本东京电机大学高田和幸教授造访深圳技术大学启动校区,受聘为我校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客座教授,我校副主任徐刚教授为高田和幸教授颁发聘书,并为他送上题字作为礼物。



在受聘仪式后,高田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日本自然灾害时的撤离行为特征及应急准备”的讲座,我校约一百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高田教授主要介绍了日本发生的主要大地震和地震后所总结的经验及加强灾害预防的措施,并讲解了围绕灾难撤离行为的研究和主要课题和在日本当地社区的最新研究成果。



日本因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据统计,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达1500余次,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日便有4次。过去三十年间,震度6(日本气象厅采用的地震度量)及以上的主要地震就有20余次。

过去百年间,日本有三次地震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分别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2011年东北大地震,根据数据统计,这三次地震无一不给日本带来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高田教授通过播放相关纪录视频,重现了当时地震的悲惨情景。

日本会在每一次经历伤亡惨重的大地震之后,分析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关东大地震为例,震后的火灾是因为街道过于狭窄,建筑物倒塌后发生的火灾通过狭窄的街道过街窜巷迅速蔓延,阪神大地震主要的致死原因是建筑物的坍塌,还有不少居民在地震后倒塌的房屋间停留,没有及时撤离,而撤离时由于道路过于拥挤,从而在之后的次生灾害中遇险。



除了在城市规划和政策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之外,还有错误的疏散方式和居民的缺乏撤离的准备意识等。为减少天灾带来的悲剧重演,日本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诸如在城市规划时建造具有合理宽度的道路,防止因为过于狭窄导致的火灾迅速蔓延;提高建筑物的标准修订等措施,提高抗震性,避免居民被倒塌的建筑物压死;建立合理的疏散撤退模型等。高田教授还总结了疏散的行为模型以及在疏散时遇到的困难。他认为,由于在灾难发生后,疏散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更为安全的疏散撤离是建立在每个人做出的合理撤退决策基础之上。

日本在如何避免地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有许多研究学者在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田教授大致介绍了两项研究,分别为《海啸撤离时的交通模拟——以气仙沼市为例》和《基于意向调查的复合灾难时的撤离行为分析——以东京都足立区为例》

他认为研究地震、海啸等灾害后撤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建设能应对灾害的有弹性的社会。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除了对地震、海啸等灾难的逃生撤离有新的认识以外,对与此相关的交通专业知识有了新的启发。